经管校友访谈 |管研84级肖玉新:逐梦前行,躬行不辍
前言
校友访谈,薪火相传。学院推出经管校友系列访谈,旨在通过搭建共享交流的平台,聆听优秀校友的分享感悟,让广大师生、校友以及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经管校友的奋斗事迹,传承优秀校友文化,讲述属于经管校友自己的精彩故事!
校友介绍
肖玉新,经管学院管研84级校友,北京科技大学经管学院校友会副会长,原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重庆长寿钢铁有限公司监事、四源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投后管理)。曾任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改善部部长、市场总监、宝钢集团信息化处长兼管理费用清理与改善项目组负责人、宝钢股份公司战略管理部主任管理师。
“从人生旅程来看,我遵循着十年一变的节奏,在‘折腾’中探寻生命的深度与边界。”北科求学、留校执教、出国深造、学成归国,每十年一变换,踏入新征途。奋斗历程中,肖玉新始终秉持“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的人生信条——“If you want to keep balance,keep moving ”。若想维系平衡,便需永不止步。
深耕厚植,筑基致远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成为首批22所试办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消息,引起了正在浙江大学热物理工程系低温工程专业本科学习的肖玉新的高度关注,并坚定了他前往北京科技大学求学深造的决心。此前,肖玉新已展现出对学科交叉融合的前瞻性思考,持续探索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效率与效益相统一的路径。基于此,他有针对性地选修了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等相关课程。
同年,肖玉新成为北京科技大学管理科学系中德合办研究生班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攻读管理工程硕士学位。那是一段至纯至美的青春岁月,洋溢着青春的蓬勃朝气,铭刻着肖玉新无比珍重的同窗厚谊。“在学校里读书,一定要珍惜同学情谊。我记忆犹新的是,那时结识了几位挚友,大家都无比珍视那段校园时光和缘分,在需要时刻总会倾尽全力、相互扶持,这份情谊坚如磐石,历久弥坚。”回忆起在北科大的时光,肖玉新感慨万千。
当时,管理科学系处于初创阶段,大部分教师由其他专业转型而来,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学相长的方式不断摸索和完善。在此过程中,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北科大所传承的“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对肖玉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院管研84级研究生班与外教老师在主楼前合影
母校的培养为肖玉新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拓宽了他的视野,这些都为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极大的助力。学校在国际合作方面成绩斐然,积极鼓励对外交流,与英国的兰卡斯特大学、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德国的亚琛工业大学等世界名校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独具特色的教学培养模式和丰富的国际化深造机会,为肖玉新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与此同时,钢铁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肖玉新在职业生涯后半程投身钢铁行业筑就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竞争优势。
跨界逐梦,践履笃行
肖玉新的职业生涯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前二十年投身于高等教育领域,其中十年在国内深耕,十年赴海外求学与拓展;随后是十年专注于钢铁行业的实践与积累;五年转向了投资领域,开启了新的职业篇章。在谈及职业生涯中的调整与变化时,肖玉新感慨道:“人生要敢于折腾,认准一个大目标后,需要阶段性地做出调整。特别是在某些重要的节点上,要敢于大胆尝试,勇于突破自我。”
1987年,肖玉新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北科大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十年。执教期间,他先后获评助教、讲师、副教授职称,并担任系副主任职务。1993年,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5年,怀揣着对管理学科的兴趣,在国家教委中英友好奖学金资助下,肖玉新前往英国深造,期待对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能有更扎实深入的收获。此后肖玉新在英国度过了又一个十年。1996年至2000年,肖玉新公派在英国基尔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并攻读博士,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7年,肖玉新先后在英国桑德兰大学商学院、阿伯丁大学商学院担任高级讲师。任教期间,肖玉新在管理学领域展开了大量的学术研究。
肖玉新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合影(左起第一位)
肖玉新2022年在曾经工作过的英国桑德兰大学拍照留念
2007年1月,肖玉新学成归国,毅然投身宝钢开启跨界之旅。北科的求学岁月,使肖玉新无论是出于情感牵绊,还是基于专业研究偏好,都将钢铁行业视为跨界的首选方向。“此前我走访过众多钢铁公司开展调研,对管理模式和现场状况都有较为深入的认识,所以能迅速融入其中”,肖玉新说道。
然而,真正投身宝钢的管理实践后,肖玉新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尽管他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前期调研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诸多严峻考验。这让他深刻认识到,课堂上的教学虽讲了很多管理案例、自己编了书、做过科研,但到了管理前沿,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需要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的管理实践,是对一个人的管理知识储备、底层逻辑领悟能力,以及随机应变、因地制宜能力的全方位检验。即便肖玉新已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新岗位带来的挑战依旧巨大。
“这次跨界,挑战与风险兼具,现在回头看,收获满满。我或许并非成功的公司管理者,但可以自豪地讲,我在学术上做了大量扎实研究,并有机会参与管理实践,做了不少有实效的尝试。”肖玉新说道。
在职业生涯最后五年,肖玉新毅然打破固有边界,再度迎接全新挑战。他加入四源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任重庆长寿钢铁有限公司监事、四源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投后管理),正式踏入投资领域。并全程参与备受关注的“重庆钢铁司法重整”投资实践。
以道驭术,知行合一
在职业生涯的前二十年,丰富的国内外执教经历使肖玉新对中外管理学科教育有着深刻且全面的了解。在管理教学领域,他注意到一个普遍现象:在管理教学中,很多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前往国外学习归来后,常常会感慨西方的很多管理方法在中国无法使用,觉得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难以顺利对接融合。
然而,肖玉新对此持有不同见解:“实际上,高等教育的学习,若过度追求知识的直接应用性,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奢求。按照传统说法,这就是‘道’与‘术’的问题。越是高等教育,越倾向于传授‘道’,即底层逻辑,或者说是‘规律性’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西方教育都有相通之处,不要过分追求直接应用,而要学习底层逻辑、规律。因为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所有的‘术’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变化。”
为了更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肖玉新列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若缺乏对资源稀缺性的基本认知,便无法理解为何在描述人的经济行为、自主选择以及各类优化决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外在条件的资源约束性。在项目管理实践中,质量-成本-时间叁目标的平衡,关键活动的管控,其底层逻辑也是资源的有限性约束。从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层面而言,一个关键的底层逻辑是关注人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便是这一底层逻辑之一。管理者只有对其有所感悟,才能根据工作现场的实际情况调整策略,甚至创造出一些‘术’层面的方法来实现管理目标。了解不同人群的特点,并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激励与赋能手段,才能达成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宝钢工作期间,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我们积极倡导并践行了‘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的理念。这些都是‘术’,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肖玉新谈到。
根脉情深,以行践诺
肖玉新始终铭记母校的培育之恩,他不仅密切关注母校的发展动态,与学院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还十分关注青年校友的成长,始终以实际行动为母校和学院的建设贡献力量。
2017年4月26日,肖玉新受邀担任“管理大视野—经管校友讲坛”第十八讲的主讲嘉宾,为听众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直面新时代:公司战略与人生规划”的精彩讲座。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历,深入分享了“工业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前沿领域的相关知识。
肖玉新校友担任经管校友讲坛”第十八讲主讲嘉宾
2017年5月20日,肖玉新受邀成为“经管年度论坛”的嘉宾。在论坛上,他深情分享了自己从学校步入公司的成长历程,还详细介绍了宝武集团在制造业创新创造领域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果。
2022年校庆期间,肖玉新联合班级同学,积极响应经管校友会发出的捐赠倡议,通过“管研84资助计划”向学院捐款,助力困难学子逐梦远方。同时,肖玉新还主动联络并组织上海地区的经管校友参与校友会活动,热忱赞助上海校友会联谊活动。
2023年4月22日,在88、89级校友毕业30周年返校经管师生见面会上,肖玉新作为教师代表出席活动,与校友们一同重温往昔那些令人动容的瞬间。
对于近年来经管学院校友平台的建设,肖玉新给予了肯定:“近几年,学院的校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对学校整体发展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要给学院点赞。利用好这样一个平台来延续友谊,整合资源,为学校和社会做贡献,都是非常好的。”
对于下一步校友工作的建议,肖玉新提出要继续利用各种办法激活校友资源,走出去、请进来。“我相信校友们都愿意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分享自己的感悟,倾听别人的成功经验。校友关系具备天然的信任感,也会增加机会促成合作。”肖玉新进一步指出:“从学校发展的层面来看,校友是学校人才培养成果的体现,是学校宝贵的资源。如果不能有效地将校友们的潜力激发出来,意味着极大的资源浪费。”
平台为舟,时代为帆
从行业选择的视角,肖玉新为青年学子送上诚挚寄语。他指出:“尽管钢铁行业曾一度被视为夕阳产业,但历经时光淬炼,其产业规模仍在持续拓展。我们需摒弃简单评价行业好坏的思维,毕竟所有行业兴衰如潮起潮落,难以用非黑即白的二元标准简单判定。个人发展规划与公司战略存在相通之处,要先有想法与目标,再思考选择怎样的赛道和平台来实现这个目标。”他特别提醒青年学子:“选择的重要性往往超越努力。”并将许多个人成就归因于时代的机遇:“伟大的时代铸就了个体的辉煌,一旦脱离时代的洪流,个体便如失水之鱼,难以存续。这也充分凸显了平台的关键价值。改革开放四十年创造的伟大时代,造就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我由衷地觉得这样的回忆素材太丰富了,不胜枚举。”
从专业选择角度,肖玉新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大学,相对于专业选择,要更关注学校选择,好的平台很重要;读硕士是在调整专业方向,要把握好重新选择的机会;读博士要关注导师资源对接,重在资源整合。这要求学生自身不断培养构建目标导向思维、掌握任务拆解能力和锻造团队协作能力。任何一个人的专业学习不可能一劳永逸,尤其在快速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终身学习是必备的一项技能。”他以投资领域为例具象化说明:“要捕捉、搜集、研究成功投资人的素养,观察自身短板并弥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去匹配资源。同时,要学会组织队伍,团结同事,整合资源,保证高效、协同完成任务。”肖玉新特别强调:“人生和职业生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变故,要有反弹恢复能力,经历波折后能触底反弹的人最值得敬佩。要在大学学习阶段锤炼毅力,这对成功至关重要。还要增强适时调整风险防控的能力,当发展通道受阻或行业前景不佳时,当机立断做出调整。”他还不忘殷切叮嘱:“真正支撑美好生活、成功事业的基础是好的身体,大学里就要养成健康习惯,才能走得长久。”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的飞速进步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世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传统职业格局构成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肖玉新的观点显得尤为重要且富有前瞻性,面对未来可预见的部分岗位变化,个人应提前规划,不断深化专业技能,力求在细分领域构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抵御不确定性、创造个人与社会价值的有效策略。
肖玉新校友接受访谈
裕然卓然,弘润通长,这是肖玉新带给师生校友们的感受。从校园走向钢厂,从北科走向世界,肖玉新把科研做在工业前沿、繁华广厦,把管理实践精准聚焦于每一个鲜活个体,悉心关注着每一份真挚且炽热的情感。
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能旷日持久、砥砺奋进!在目标明确后,每一次调整,每一次“折腾”,每一次主动跳出舒适圈去迎接新挑战,都持续不断地为肖玉新带来全新的思考与成长。这份永不停歇的跋涉,宛如潺潺溪流,润泽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为其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值此访问终了之际,我们满怀诚挚,祝愿新的征程如繁花般绚烂绽放。
供稿 | 学院校友与基金办公室
责编 | 秦艺芳
审核 | 武 森